top of page
作家相片

台灣產業新時代,創業家應提早思考退場

文/蔡鴻青(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)


最近讀完《師父的最後修練:創業者如何預見圓滿終局》,書中述說多位經營者將自己一手創立或管理的企業,交棒出去,然後自己永久離開企業的故事,心中非常感慨。


台灣產業界發展到今天,經營者如何「退場」,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。不論是將公司出售,或是交班給第二代或專業經理人,很多企業都已到了不得不理解、面對與決定的時刻。如果提早規劃,也許會有較理想的退場機會,要是起步太晚,可能連存活機會都沒有。


然而「退場」二字說得容易,實際上是一段很複雜的過程,也是困難的決定。在我二十年外資投資銀行的職涯中,參與過各種企業出售與併購的個案,買與賣之間,往往牽涉到企業股權所有權、董事會經營權以及企業管理權的「轉讓」及「交班」,對經營者而言常是一場很痛苦的經驗。


不只是經營者單純在情感上不願脫手,而且是缺乏對於退場的正確理解,以及缺乏整體規劃的結果。


我常納悶市面上很多書談如何創業,也就是如何「開始」一段經營企業的旅程,為什麼卻沒人談如何離開事業,如何「結束」這趟旅程?


歸納出幾個可能原因:首先,大家喜歡討論創業,是因為創業有趣,而且創業者可以依自己的自由意志控制創業的起點、時間與方式,然而「退場」在很多人想像中可能意味著失敗。


其次,退場常會讓人聯想到死亡,也因此不喜歡談要怎樣退場、怎樣交棒。特別是在華人社會,不但忌諱談死亡,甚至連企業的轉讓與交班都不願搬到檯面上公開討論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華人企業家不會提早規劃退場,甚至一拖再拖,最終錯過最好的時機。


協助企業家面對退場議題,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,因此我能理解企業家希望伴隨企業走到最後一刻的心情,然而在經營事業這趟旅途上,每一位經營者都要理解,自己在這家企業的生涯「終點」,只是企業的「中點」,讓企業持續經營,是經營者最重要的社會責任。


出售或交棒的過程,並不是一路順遂的。除了日常業務不斷,你會三不五時質疑自己的退場決策是否正確?你可能還要面對員工士氣低迷、競爭對手藉機打擊你、供應商客戶或股東沒信心等,這也是為什麼,我認為這本《師父的最後修練》很值得所有台灣創業家或企業家細細閱讀,企業家無法迴避前述這些挑戰,但你可以把退場做得更好。


我不認識作者,寫這篇文章完全不是為了替這本書宣傳,而是真心推薦企業家們用心讀這本書。這是一本知識含量很高的書,建議分段落閱讀,才能細細體會每個章節的精髓。


讀了整本書,我個人覺得寫最棒的一句話是:「出場其實不是終點,它只是另外一個起點的開始」,希望你也可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旅程中,看到不同的創業風景。


(作者是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,專欄作家、《百年企業策略轉折點》作者)




 

相關書籍

16 次查看

相關文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