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日常相處中的暴力與非暴力

作家相片: undefined

大家多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:明明自己心平氣和說話,卻被對方惡言相向;明明自己只是隨便說說,對方卻火冒三丈。


反之亦然,有時候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,會觸動我們心中的敏感神經,讓我們渾身不舒服;有時候甚至是別人之間的對話,聽到我們耳裡,還會懷疑對方是不是在指桑罵槐。


很多時候,我們跟別人相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,自己也說不上來,只覺得「不爽」,憋久了,好像就必須說點什麼、做點什麼,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,如果不做什麼,對方可能會覺得自己好欺負。


長期研究「衝突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‧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認為,這種時候,其實反而要避免的是讓「暴力型語言」脫口而出。「所有暴力,」盧森堡說:「都是源自於人們誤以為傷痛是別人造成的,也因此別人應該受到責罰。」


盧森堡博士是「非暴力溝通」的開山祖師爺。相較於暴力,「非暴力」在溝通過程中有兩個特徵:一,非暴力不把對方當敵人,二,非暴力的目的不是傷害對方,而是豐富自己。


「一句讓心裡不舒服的話,」盧森堡說:「是一次豐富自己人生的機會。」(A difficult message to hear is an opportunity to enrich someone’s life)


別錯過這樣的機會,好好說話。




 

延伸閱讀

相關文章

Comentarios


Search By Tags

© 2015 Good Morning Press . All rights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